九龙

  • 发布时间:2018-11-16 14:18:42
  • |
  • 作者:英德市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3687次

    九龙镇位于英德西南部,东与西牛镇,西与清新县浸潭、禾云镇,南与大洞镇,北与黄花镇相接。总面积235平方公里。2010年全镇总人口59001人,辖九龙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和新田、泉水、金鸡、枫木、塘坑、河头、金造、宝溪、太平、新龙、龙塘、寨背、大陂、石角、乌石、团结等16个村民委员会,共308个村民小组。现有罗、李、陈、蓝、黎、刘、成、陶、茹、余、祝、黄、邓、韩、雷、程、梁、廖、张、杜、朱、包、许、周、王、沈、彭、杨、吴、熊、丘、钟、童、凌、郭、饶、卢、文、邹、华、汤、曾、何、林、伍、高、魏、孔、马、谭、魏、孔等姓氏。

  九龙地势东北高,南部低,自东北向南倾斜。东北部、南部以山岭、洞田为主;西北部以石灰岩山为主,石灰岩山之间有洞田,低丘陵与低盆地相互交错。

  九龙矿藏资源丰富,有石灰石、煤、大理石、铁、金、锌、铅、锰、银、稀土等。水资源丰富,有纵贯南北的水边河(苏坑河)、新龙坑、枫木白茫坑等,水位落差大。

  九龙镇从明朝洪武二年(1369年)始有建置,自明、清、民国至今,行政区域名称先后变更为黄寨图、黄寨乡、九龙乡、九龙区、九龙公社、九龙区公所、九龙镇。

  新中国成立以前,工业只有城镇居民的一些手工业。新中国成立初,城镇有缝纫、粮油加工、五金加工等,农村有泥水木匠等个体行业。20世纪60年代,先后兴办了机缝站、航运队、搬运队、木器社、五金厂、农械厂等小型企业。20世纪80年代,兴办了炼铁厂、生粉厂等工业。20世纪90年代以来,先后兴办了水泥厂、化工厂、奶牛场等工业。个体工业迅速发展,服装鞋业、木材加工、家私、汽车修配等不断涌现。个体企业主要有运输、饮食、建筑、酿酒、建材、竹木加工、粮食加工、服装加工、家电维修、机械维修等。

  新中国成立以前,农业以传统种植水稻为主,农业技术落后,农作物产量低。20世纪90年代后,大力发展高产、高质、高效的“三高”农业,已形成沙糖橘、无公害蔬菜和笋竹等三大产业基地;同时,建立木材、竹类、松香基地;带动了全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,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。

  20世纪90年代后,交通环境逐步改善。2005年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硬底化,共建有水电站2座,总装机容量1750千瓦,建有3.5万伏变电站1座,1 1万伏变电站1座,形成了以圩镇为中心覆盖全镇乃至英西南的供电网络。

  民国期间,九龙墟镇及各村仅有规格不一的简易学堂,按蒙馆、中馆、大馆的层次办学设点。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,英德县衙在九龙创办“黄寨社学”,民国中后期,陆续办起新学堂。

  新中国成立后,文化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发展较快。2010年,全镇有初级中学2间,小学16间。建立了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,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。

  九龙风景名胜有英西峰林走廊,跨九龙、黄花两镇,景点有洞天仙境、荣强小桂林、千军拜将、回龙洞、天皇宫等景区。

  九龙地方特产有九龙豆腐;三黄鸡,羽毛深黄、嘴黄、脚黄,个体较小,头细脚矮,前躯窄,后躯宽。肉厚骨细、肉质嫩滑,味道鲜美;沙糖橘,是本镇的农业主导产业。

  九龙文物古迹丰富,主要有清代文昌塔、万福桥、万兵塘。

  穿岩遗址,位于九龙社区礼坑村东侧的石灰岩山中,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。还有礼堂山动物群化石、孙旵庙、泉水文笔塔、矮子山岗哨、河头山洞化石、清代架照山石刻、苏坑石雕狮子、迥龙古庙生铁钟、永朝祖庙生铁钟、青龙庙生铁钟、乌石村东来(村尾)祠堂进士匾、金造村罗氏祠堂优贡匾,团结村大围自然村祠堂进士匾、国魁、恩荣宠锡匾以及金造、泉水等古村落。

  九龙镇人杰地灵,有不少历史名人,其中代表人物有罗佛金和罗发(详见第四章《名人撷英》、第五章《近现代革命史》之“英德籍历史文化名人”、  “九龙金造起义”)。还有文学、音乐、武艺于一身,爱国爱民的有志之士罗德江;清咸丰年间,弃教从武,同黄寨力办团练,保地方平安,协同官兵荡平黄花蓝山一带股匪的陈东英;清同治年间就读于广州广雅书院,学业超群的高材生,主掌文澜书院监院和英德学宫(英德最高学府)以培育后起之才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陈星辉;生于清光绪年问,文武兼优,一生从事教学、行医(专医麻痘科)的陈祥光;与陈东英一起共同力办团练,为英德西乡尤其是黄寨、黄花地方的人民的安全作出了一定贡献,并出仕福建任职的罗远山等。

  九龙民俗风情丰富,有九龙地名由来、鲤鱼照镜、田螺山等民间传说;有庙诞调神、打醮、正月十五挂花灯、抢花炮。婚庆请八音班助兴,鸣锣开道、扛彩旗、抬花轿,十分热闹。有民问狮队,舞狮、“十点梅花”锣鼓乐盛行。有唱粤剧传统。语言方面广州话与客家话兼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