浛洸镇位于英德西部,东与石灰铺镇相接,南与西牛镇相邻,西与黄花镇、大湾镇毗邻,北与石牯塘镇接壤。浛洸是一个有1520年县级建置史的古邑,总面积240.8平方公里,辖涯州、光南、荷州等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,鱼咀、白米庄、麻坜、丰收、三村、鱼水、燕石村、镇南、三江、五星、福园、张陂、新平、先锋等14个村民委员会,2010年总人口7.2万人。
浛洸镇现有姓氏共265种,为全市姓氏最多的一个镇,分别是:决、涂、宝、巢、司、农、敬、尹、佐、左、但、李、晔、神、坚、湾、葵、占、伦、麻、天、睛、毅、晁、惋、吴、儒、鲜、零、晓、图、青、琉、选、襁、敖、司徒、华、阙、粱、麦、邝、刘、詹、蔡、翟、傅、朱、邓、江、陈、黄、吕、林、谢、郭、方、吴、胡、潘、康、蓝、黎、温、彭、张、文、闻、包、杨、廖、葛、邹、周、马、王、钟、许、罗、邱、石、翁、曾、丘、秦、徐、卢、叶、陶、赖、高、余、萧、植、冯、阮、成、村、巫、袁、戴、曹、连、严、甘、童、谭、熊、赵、陆、冼、姚、汤、关、范、董、龙、欧、韦、施、白、颜、伍、魏、孔、庸、申、莫、寇、鲁、毛、苏、全、屈、耿、杜、卜、何、夏、钱、雷、崔、宋、万、蒋、易、顾、古、丁、蒲、沈、地、霍、缪、覃、史、龚、毕、仇、茹、辛、邵、洪、聂、郑、程、倪、月、房、庙、危、区、欧阳、柴、齐、封、管、容、凌、饶、从、可、韩、牛、祝、招、乔、焦、金、尤、骆、简、习、项、刁、单、右、郝、孟、武、伊、卫、田、迟、强、汪、尚、贾、常、帅、俞、路、薄、回、令、鹿、湛、兰、符、解、九、岑、尧、艾、洛、岳、车、奚、苗、姜、贺、喻、邬、禹、段、戈、舒、纪、栗、游、殷、谷、楼、靖、庞、景、丰、余、任、粤、利、孙、盘、柯、戚、诸、殴、柏、郎、狄、祁、穆、计、邢、幸等姓。
浛洸地势走向从西到东倾斜,四面环山,恰似丘陵山腹中的一块盆地。地处连江下游平原,连江自西向东流经全境23公里。属粤北高寒半丘陵地区,东北部、东南沿线是高丘陵,西南部为半丘陵半石灰岩山区。土质多为酸性黄红壤地,土地肥沃。矿产资源有铁、煤、硫铁、铅、锌、钾、长石、方解石、铝矾土、金、石英、硅、硫、大理石、石灰石等。
浛洸水、陆交通网络较为完善。省道347线、348线呈“T”字形贯穿全境,水路上航直达阳山、连州等地,下航可达清远、广州、珠三角地区。
据历史记载,含涯在西汉高祖(刘邦)十一年(前196年)始设置含涯县治,隶属桂阳郡。宋太祖赵匡胤时,洽涯县隶属广南东路。因“洭”字犯宋太祖“匡”字,于开宝四年(971年)把洽涯改为浛洸。浛洸之名称自此沿用至今。开宝六年(973年)浈阳、浛洸二县划归英州。元朝仁宗延佑元年(1314年)浈阳、浛洸两县撤销,并入英德州,洽涯设置厢都,至此结束1 500多年的州、县级建制。明初设置浛洸巡检司,清初顺治年间改为浛洸市,乾隆年间改为浛洸总埠。清光绪十二年(1886年)洽属辖8都27图,清宣统三年(191 1年)洽属辖连江流域20个乡。民国时期,浛洸改称为英德第二区,辖16个乡。民国29年(1940年)设立浛洸镇。新中国成立后,浛洸改称为英西区,辖英西地域,土改时改称为第六区。1958年浛洸改称为红旗人民公社(包括西牛、石牯塘、石灰铺)。1959年改称为浛洸人民公社。1983年浛洸改为浛洸区公所,1987年改称为浛洸镇。历史上浛洸曾经是衡州、西衡州、阳山郡治所。
浛洸现有制糖、制衣、水电、缫丝、浆板、石材加工、五金铸件等为主的工业企业。镇内有年产白糖榨2000吨的粤北糖业,制衣厂50多家,缫丝厂2家,年产生丝1200吨。装机2.2万千瓦的架桥石电站,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的创美秸秆纤维厂。权祥凉茶有限公司的“权祥”凉茶是中华老字号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、广东省著名商标。镇内规划有浛洸工业园和广晟生态工业园。
浛洸镇农业以蚕桑、甘蔗、蔬菜、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、粮油、柑橘等为主。蚕桑面积3 5万亩,蚕茧年产值可达1.5亿元以上。洽洮的蔬菜面积2万亩以上,有蔬菜流通大户3家,上规模蔬菜生产基地3家,蔬菜远销港澳和珠三角地区,浛洸是广东省无公害蔬菜基地。洽洮镇甘蔗面积约1 5万亩,是粤北糖业的甘蔗供应主产区。
浛洸镇地方特产有徐其修凉茶。
浛洸镇大肉芥菜,梗粗壮、叶肥硕、色青翠、味鲜爽及微苦同甘,甘味浓郁著称。其风味之独特、品质之优良、制法之广(炒、炖、焖、煽、腌)已得到社会首肯和青睐。
历史人物有何丹、张鲂、兰钦、米芾;现代革命历史人物有奠雄(详见第四章《名人撷英》)。
欧阳顺,南朝梁陈两代的高官。他和他的家族经营衡州(今浛洸镇)前后20多年,是“名振南土”的边疆重臣。欧阳顺在代理衡州刺史职期间,因与陈霸先结盟,协助陈霸先征讨蔡路养、李什迁等叛军立有战功,为陈霸先所赏识,被梁元帝正式委任为衡州剌史。他在衡州剌史任上做了许多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,颇得人心。陈霸先代梁称帝后,授他为散骑常侍,都督交、广十九州诸军事,出任广州剌史,晋号镇南将军,成为当时岭南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。欧阳顺出任广州剌史时,朝廷委任其二弟任衡州刺史。衡州成了欧阳顺家族的发迹之地。
黄松坚,抗日战争时期,任北江特委书记,曾长期隐蔽于洽洮,领导地下党和爱国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。
据浛洸户籍管理部门统计,该镇常住人口中共有265个姓氏,是粤北第一姓氏大镇。据各姓谱载口传,浛洸的姓氏来自四面八方。其中有一批清末民国期间,从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广州珠三角地区迁来的,以及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安置返国的一批南洋归侨。他们至今还跟沿海地区乃至旅居港澳和海外的族人有信息沟通。其中一些姓氏出自名人之后。例如:张姓中就有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后裔;朱姓中多为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后裔。还有一些姓氏的先祖虽然官不大,但后裔枝派繁多,遍布广东和东南亚各地,在海外华人中很有势力,如李火德、黄峭“J等。今浛洸镇李姓人多为火德公的后裔,黄姓人则多为峭山公的后裔。浛洸265个姓氏中,有些姓氏在流行的《百家姓》里无载,如:决、坚、天、但、草、青、资、桃、时、佛、湾、宝、惋等,当属稀僻姓氏。这批姓氏为我国姓氏多样性、丰富性的内涵,提供了生动的例证。
浛洸文物古迹有蓬莱寺塔,广州会馆(抗日军民合作站1日址),万岁桥(详见第九宣《文物撷珍》)。
另外,在鱼咀、河江渡等地,考古工作者发现大批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秦汉时期的石器、陶器等。
浛洸圩保存有两晋时期的部分城墙廓基址和经清代重修过的古城门、古城墙(残段),并出土过大量的汉晋时期的绳纹砖、布纹瓦等建材遗物,是浛洸悠久历史的见证。
浛洸的环近山冈遗存着数量众多的汉至隋唐的墓群。在已清理的数十座古墓里,发现了一批汉至隋唐的器物,有陶罐、陶碗、陶杯、陶灯、铁刀、铁矛、铁支架、铜镜、铜簪、银指环、金指环、滑石猪等。其中有数枚钢镜,制作甚为精美。尤有价值的是在一座南齐墓里出上了3枚波斯银币,它成了我国古代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经沿清远河道伸向中原内地的历史见证。
境内还有尧山、古浛洸县城遗址、南朝隋唐墓葬、河江渡遗址、鱼咀遗址、姑婆湾瓦窑址、万岁桥、古浛洸的“八寺八庙”、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建筑群等众多名胜古迹。
浛洸的文化活动,新中国成立前有“涯声剧社”,新中国成立后有“群乐社”,这些社团组织自编自导自演反映社会现实剧目,同时到各地演出。浛洸还有粤曲、舞龙、舞狮、舞麒麟、武术等。
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年)由浛洸巡检司倡建文澜书院,旧址在今浛洸中心小学(1940年书院新办英德县浛洸师范)。1926年始办乡第一初级小学,校址在浛洸“太平社学”。1930年浛洸商会创办广肇私立小学,全部学童都是浛洸商民子弟。新中国成立前,在浛洸还先后创立了浛洸初级女子学校、浛洸私立先慎小学。浛洸的私塾和夜校较多。1943年9月,创办了“文澜中学”,即现在英西中学。1983年,创办了第一初级中学,校址在蓬莱寺塔旁。1985年创办了第二初级中学,校址在原浛洸知青场。2002年浛洸、张陂两镇合并,浛洸镇有三所初级中学。2008年,浛洸三中(原张陂中学)并入浛洸二中,2009年,浛洸一中并入浛洸二中。
近年来,浛洸镇获得的称号有全国重点镇、中国蚕桑之乡——浛洸基地、广东省中心镇、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、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镇、广东省村镇建设试点镇、广东省无公害蔬菜基地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