桥头镇位于英德东部,东与青塘镇接壤,南与白沙镇毗邻,西与东华镇相连,北与横石水镇和翁城交界,面积14 8.6平方公里。辖桥头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,红桥、联群、板甫、新益、博下、亚婆石、潭坑、石角、仙蕉坑、五石等10个村民委员会。2011年,总人口36000多人。现有陈、黄、丘、宁、巫、赵、刘、张、钟、王、吕、马、郭、杨、龚、徐、朱、梅、邓、林、廖、卢、熊、何、赖、李、饶、余、官、许、翁、石、肖、叶、周等姓氏。
桥头地势北高南低,椭圆形,圩镇位于中心略偏西南部。主要地貌是丘陵、台地和阶地,部分河谷小平原和少数山地。
桥头水电、矿产、林业资源丰富。瀚江流域流经博下、仙蕉坑、板甫、亚婆石、石角、红桥、五石7个村委。矿产资源主要有叶蜡石、石灰石、煤、铁、硅、瓷泥等。林业资源主要有丰产林、生态林(有国家一级保护的珍贵树种水杉、樟木),竹林遍布滃江两岸。
桥头镇建置于明洪武二年(1369年)。行政区域名称先后变更为象属岩贵都溪头图、甘棠都板铺图、钳铺乡、新兴乡、桥头乡、桥头人民公社、桥头镇等。
新中国成立前,桥头有糖蔗厂及加工厂。新中国成立后,各式各样工厂应运而生,从传统农业经济逐步向工业经济转变。2010年,已投产的规模企业有10多家。农业以种植水稻、糖蔗等传统农业为主,板甫的粮食单产曾为全英德之冠。新中国成立后,农业经济向多元化发展,各种农产品远销各中、大城市,经济效益稳步提高。
随着五石大桥、板甫大桥、博下大桥的建成及乡村道路建设完善,交通网络日益发达。2010年建成6座水电站,总装机容量5150千瓦。
桥头现有市属完全中学英东中学1间,小学6间。卫生医疗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,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全镇。城镇建设得到较快推进,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。
桥头境内的滃江流域水流清澈,奇峰斗翠,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,景点有博下十景、客家古围屋、板甫田园风光、千年古榕、桥头镇烈士陵园、人民公园等。
桥头地方特产有莲藕,身细节疏、汤白不浑、肉粉软幼、香味独特,以产自潭坑村社前塘为最佳;社前塘的莲藕形、色、味与众不同,莲藕修长且肉坚,白而嫩,表面有光泽,汤色如牛奶;清甜可口,悠香暗散,爽滑而略韧;揄头烧,用优质大米与山泉水精心酿制而成,香醇劲大;红瓜子,色泽红亮、粒大饱满、壳薄肉香;沙田柚,果大饱满、肉嫩汁多、清甜可口。
桥头文物古迹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、山岗门遗址、上围仔遗址、坪仔岭遗址(位于板铺村)、黄溜山遗址(位于亚婆石村)、灯盏窝遗址以及扁马石古道、潭峰禅寺、罗庚围、会星楼、白楼、大围(位于潭坑)、亚婆石党训班旧址。还有碑记、武石、古兵器、牌匾、清朝官帽、清朝官员画相等。
桥头历史名人:
张步扬,字奇簏,桥头博下人,清嘉庆六年(1 801年)武举,勇力过人,机警灵敏,朝廷授为操练卫千总。应试时举300多千克武石,因受环境影响,武石突然失手下跌,情急间一脚将石头踏得团团乱转,举座皆惊。主考问:是何工夫?步扬答:是“落地陀螺”。从而过关,一时传为佳话,广为流传。
郭宝慈(1877-1958年),字少云,潭坑人。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科博士,同盟会会员。清宣统二年(1910年)回国,学部会考优等,赏给农科举人。清宣统三年殿试列一等,授主事,签分农商工部。后返粤,历任南韶连共进会会长、广东农业教员讲习所所长。1913年当选为第一任国会众议院议员,并任农业和财政委员。
廖碧波(详见第四章《名人撷英》第三节《英德籍历史文化名人》)。
陈仁畿(1915 -1998年),桥头社区坪山村人。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2年,参与创办粤北地区第一所由共产党领导的学校——英德县新中中学(今英东中学前身)。新中国成立后,任英德县县长,离休前是广州市越秀区党委书记。
杨先槎(18 77 -1949年),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,早年留学日本,同盟会会员,曾任国民十九路军少校参谋,英东中学第一任校长。
桥头届民都是客家民系,大多是宋明时期从福建迁徙而来,有20多个姓氏,分布在100多个自然村,仍保存了客家民系的各种风俗习惯,并有所延伸。客家文化丰富多彩,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。著名戏剧有《白毛女》《渔翁与蚌精》,其中《渔翁与蚌精》曾代表广东省到北京汇演获奖。歌谣有《月光光》《平平坐》等。民间传说不胜枚举。流传久远的有秀才岭传说、张九龄闯神前滩传说、板甫陈姓与潭坑郭姓选择居地传说及跌石马传说等。